close




立即點擊


標題

請問此詞的作者(生平等相關資訊)及詞牌名(詳細的)


問題


少年不知愁滋味,愛上層樓,愛上層樓,為賦新詞強說愁。如今識盡愁滋味,欲說還休,欲說還休,卻道天涼好個秋。更新:是古人所寫的詞喔~~好像是在宋代的樣子....


最佳解答


圖片參考:http://tw.yimg.com/i/tw/blog/rte/smiley_22.gif 嗨~這是辛棄疾很有名的一闕詞 醜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, 愛上層樓,愛上層樓, 為賦新詞強說愁。 而今識得愁滋味, 欲說還休,欲說還休, 卻道天涼好個秋。 【作者生平】 辛棄疾 1104~1207年,南宋詩人。字幼安,號稼軒,濟南歷城人。耿京聚兵山東,節制忠義軍馬,留掌書記。紹興三十二年,令奉表南歸,高宗召見,授承務郎。寧宗朝累官至浙東安撫使,加龍圖閣待制,進樞密都承旨卒。曾寓居江西上饒、鉛山達十餘年。其詞熱情洋溢,慷慨悲壯。筆力雄厚,藝術風格多樣,而以豪放為主。有《稼軒長短句》。 【註釋】 ①丑奴兒:即《採桑子》。 ②層樓:高樓。 【評解】 這首詞是作者帶湖閒居時的作品。通篇言愁。通過「少年」時與「而今」的對比, 表現了作者受壓抑、遭排擠、報國無路的痛苦,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。上片寫 少年不識愁滋味。下片寫而今歷盡艱辛,「識盡愁滋味」。全詞構思新巧,平易淺近。 濃愁淡寫,重語輕說。寓激情於婉約之中。含蓄蘊藉,語淺意深。別具一種耐人尋味的 情韻。 【集評】 夏承燾《唐宋詞欣賞》:他這首詞外表雖則婉約,而骨子裡卻是包含著憂鬱、沉悶 不滿的情緒。……用「卻道天涼好個秋」這樣一句閒淡的話,來結束全篇,用這樣一句 閒淡話來寫自己胸中的悲憤,也是一種高妙的抒情法。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語言來表達,有時更耐人尋味。 張碧波《辛棄疾詞選讀》:這首詞寫得委婉蘊藉,含而不露,別具一格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、閒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。他在帶湖居住期間,閒遊於博山道中,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。眼看國事日非,自己無能為力,一腔愁緒無法排遣,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。在這首詞中,作者運用對比手法,突出地渲染了一個「愁」字 ,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,感情真率而又委婉,言淺意深,令人玩味無窮。 圖片參考:http://tw.yimg.com/i/tw/blog/rte/smiley_33.gif 詞的上片,著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。少年時代,風華正茂,涉世不深,樂觀自信,對於人們常說的「愁」還缺乏真切的體驗。首句「少年不識愁滋味 」,乃是上片的核心。我們知道,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。青少年時代的他,不僅親歷了人民的苦難,親見了金人的凶殘,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鬥爭精神的鼓舞。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,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,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。因此,他不知何為「愁 」,為了效仿前代作家,抒發一點所謂「愁情 」,他是「愛上層樓」,無愁找愁。作者連用兩個「愛上層樓」,這一疊句的運用,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,而是有力地帶起了下文。前一個「愛上層樓」,同首句構成因果複句,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麼是憂愁,所以喜歡登樓賞玩。後一個「愛上層樓 」,又同下面「為賦新詞強說愁」結成因果關係 ,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,在當時「不識愁滋味」的情況下,也要勉強說些「愁悶」之類的話。這一疊句的運用,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繫起來,上片「不知愁」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。 詞的下片,著重寫自己現在知愁。作者處處注意同上片進行對比,表現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,處世閱歷漸深,對於這個「愁」字有了真切的體驗。作者懷著捐軀報國的志願投奔南宋,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,共建恢復大業 。誰知,南宋政權對他招之即來,揮之即去,他不僅報國無門,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閒居的境地,「一腔忠憤,無處發洩」,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。「而今識盡愁滋味」,這裡的「盡」字,是極有概括力的,它包含著作者許多複雜的感受,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折。接著,作者又連用兩句「 欲說還休」,仍然採用疊句形式,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 。這兩句「欲說還休」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。前句緊承上句的「盡」字而來,人們在實際生活中,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,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,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侃。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,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。後一個「欲說還休 」則是緊連下文。因為,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,而是憂國傷時之愁。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,抒發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,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說,只得轉而言天氣,「天涼好個秋」。這句結尾表面形似輕脫,實則十分含蓄,充分表達了作者之「愁」的深沉博大。 圖片參考:http://tw.yimg.com/i/tw/blog/rte/smiley_33.gif 辛棄疾的這首詞,通過「少年 」、「而今」,無愁、有愁的對比 ,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 、報國無門的痛苦,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。在藝術手法上,「少年」是賓,「而今」是主,以昔襯今,以有寫無,以無寫有,寫作手法也很巧妙,突出強調了今日的愁深愁大,有強烈的藝術效果。 圖片參考:http://tw.yimg.com/i/tw/blog/rte/smiley_1.gif 2008-02-05 03:28:15 補充: 抱歉~~排版拉太長~~請辛苦些~~~


其他答案


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??http://candy5660601.pixnet.net/blog寂寞難耐醜奴兒|04-11-07|人生交叉|(192Reads)我還記得爸爸和些老前輩常常提醒,做人要多留神他人的言行動靜,因要見微知注,尤其是在壓力下之表現。那麽當你發現原來世界充滿寂寞老人或愚蠢老人,怎辦?很久之前,我很討厭老共那種退而不休,或者從來未曾退居幕後的做法。我覺得非常不健康;就算今次十七大,我還有疑問,為何江澤民會在台上。跟着很多香港報紙雜誌都說胡江對衡,江集團出了幾多政治局成員,胡總又有幾多共青成員。為什麽退休老人不能真退休?現在我開始明白,因為寂寞難耐。星加坡有李國父指指點點,但那是李生家族生意,而且大部分星加坡人覺得問題不大。美國總统聽說退下來之後就博命搶錢,從來不指指點點。香港警界高官就喜歡從商,做其保安警察。但其他高官就似乎有比較高尚的情操,不會阻手阻腳,使接班人處事更難。但我們所謂香港良心就真的不能獨善其身。她除了喜歡指指點點外,還要提供用人方針;如果她當時在位,葉劉當然可以更早去留學讀書,我們更加不會有幾十萬人上街,那麽董生不會盡失民望,老共不會送隻壞脚給他。所以我們錯在太早抄了陳太,錯在太早迫她獨守空房,做其寂寞老人。但這等瘀事醜行,應該靜靜地不會對香港市民盡訴心中情;為何這時又舊事重提;更難明的是為何陳太會覺得這種醜行對她選情有幫助呢?是不是所有民主派D人都是傻嘅?或只是李大狀同陳太這等老人痴呆都是這樣傻同難另人明白的呢?這是香港油尖旺區,醜奴兒所寫的~~叫寂寞難耐~~參考資料:查的


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,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


https://tw.answers.yahoo.com/question/index?qid=20080204000010KK08067

BD81A8B1B203CBB1
arrow
arrow

    s64ac62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